2008年4月7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生态殡葬何时不再“曲高和寡”
王海鹰

  由于建坟立碑的殡葬方式已对城市土地构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,近年来,体现节地、绿色等现代环保理念的生态殡葬应运而生,但是,生态殡葬却面临“曲高和寡”的现实困境。

  青山得了“白化病”
  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是“入土为安”。据民政部门透露的数字,我国每年最少修建2000万座墓,按每200座墓占用1亩土地计算,全国每年造墓至少要占用10万亩地——这还不包括墓穴的绿化占地、办公占地、公共设施占地以及较为普遍的超标准修建墓穴的现象。殡葬占地的迅速扩张,不仅客观上造成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浪费,也加剧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。
  另外,修建墓地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材料。据统计,我国墓地年均消耗建筑材料1100万立方米,其中天然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占50%以上。墓葬形式资源耗费量大,殡葬资金增长快速,客观上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。
  墓地建设还破坏了生态环境。在大部分城市公墓,原本披绿的青山被一层层的水泥墓穴覆盖,青山好像得了“白化病”。
  民政部101研究所的杨宝祥认为,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,担负着规模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,并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。而传统墓葬形式无疑加剧了环境压力。
  在现实的压力下,生态墓地近年来应运而生。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张洪波说:“生态殡葬主张回归自然,主要葬法是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、海葬等,骨灰深埋地下或抛洒海中,地上不留标记物,以树、花等代碑,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。”

  生态殡葬“曲高和寡”?
  最近,济南市民赵勇为给病逝的岳父选择公墓,跑了济南多家墓园,也考察过生态殡葬,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传统墓葬方式。他说:“树葬、草坪葬的墓碑平卧在地上,拜祭时大家头向下,俯看墓碑,感觉对逝者不够恭敬。再说,中国人自古有‘树碑立传’的观念,人去世了,晚辈连块像模像样的碑都立不起来,太说不过去。”
  “死后墓地大小由不得自己,但作为后人,都是尽量在小地上做出大文章来,这样才算是尽了孝心,才能让自己心安。”到济南玉函山公墓扫墓的张姓市民这样对记者说。
  据了解,普通群众选择墓地,第一是考虑地理位置,朝向要好。二是墓园的整体环境要美观、整洁,让人舒服。三是价格合理。
  张洪波认为,古代传诵的二十四孝之“卖身葬父”“闻雷泣墓”等孝道思想,至今仍对群众的丧葬行为产生很大影响,“隆丧厚葬”等世俗观念仍左右着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丧葬行为。
  作为济南市生态殡葬的先行者,恭德陵园目前有1600个墓穴,其中草坪葬、树葬以及塔陵安葬的有900个。
  “一棵树的存活能供四个人呼吸。”陵园工作人员赵艳介绍,选择草坪葬和树葬的多是知识分子,他们有一种“回归自然、天人合一”的心态,认为选择树葬等生态葬法,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续,死后能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。

  生态殡葬呼唤政策支持
  记者从我国目前唯一一座纯生态墓地青岛福宁园了解到,树葬双穴位价位在1.98万元,盆景葬双穴位需要2.28万元,最贵的是草坪葬,一个双穴位需要9.4万元。而在济南,一些公墓推出的“艺术葬”价位也在3万元至5万元,明显高于传统墓穴。
  山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白刚说,绿色公墓投资比较大,绿色公墓需要绿化美化,工程量较大,另外还要精心养护,以保证植物存活,其维护成本要比造穴立碑高。
  白刚建议,对生态殡葬,国家应从法规、政策层面形成鼓励机制:首先,正在修订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应明确规定,新批建的公墓应全部为绿色公墓,从法律上限制传统公墓的发展。其次,对群众选择生态殡葬方式的,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,减免一部分费用,使之在与传统墓葬方式的竞争中有明显的价格优势。
  “大连的海葬全部实现了由政府‘买单’,青岛市也拟从明年起对海葬由政府‘买单’,这是鼓励群众选择生态殡葬的有效办法。”白刚认为,这种措施也应适用于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,鼓励大家树立节俭文明的丧葬观念,让不保留骨灰、纯生态的殡葬方式逐渐推开,从而真正使生者安慰,逝者安息,为人类的生存留下必要空间。